冀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晓冬在查看梨树花芽长势

科技在进步,种田观念在更新。沧州广阔的盐碱地上,正发生着新变化:利用密植技术种梨,亩产量突破3000公斤;建立“合作社联盟”,抱团培育盐碱地上的蔬果特色品牌;用北斗种地,打造盐碱地上的无人农场……


变化的背后,有一群投身盐碱地的新农人。不同于传统农民,他们用现代科技知识和经营理念,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用行动回答“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时代之问,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也为年轻人的职业选择打开了新视野。


眼下,新农人正在忙什么?近日,记者走进沧州田间地头进行探访。


推广密植技术,带动更多人种出高品质碱地梨


4月2日,孟村回族自治县冀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晓冬在梨园里查看梨树的花芽长势。前些日子出现的降温天气让他捏了把汗。这几天,他一直在关注花芽长势。


“基本没有僵芽,随着气温上升,梨花陆续就开了。”张晓冬随手拉过一个枝条,指着枝头的花芽说。


与别的梨园不同,这里的梨树长得矮、树冠小,查看花芽不用登高。“这可不是长得不壮实,而是我们推行的‘四化’密植技术的效果。利用这一技术,梨树结果早、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张晓冬介绍。


“四化”密植技术是河北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即矮密化、省力化、机械化、标准化种植。梨园里,梨树高度3米左右,行距4米,每行株距1米,每亩梨树株数从传统模式的近60棵增加到160多棵。


2018年,是让张晓冬难忘的一年。那年他31岁,带着河北农业大学的种植技术回乡创业。树还没种下,反对意见就来了。无论是当地的技术“大拿”还是种梨“老把式”,一开始都不看好“四化”密植技术。


“专家研究多少年才总结出的技术成果,肯定错不了。”年轻的张晓冬相信科学的力量,流转300亩地,顶着压力打破传统种植模式,开始用密植技术种梨。


杜梨根系发达,耐盐碱,蓄水能力强。在专家推荐下,张晓冬以杜梨树为砧木,嫁接了秋月、玉露香、皇冠等品种梨树。


密植梨树3年挂果,5年进入盛果期。在这段时间里,张晓冬加强与河北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对接,不断向梨园引进新技术。


采用“梨园生草+秋施有机肥”技术,通过生草覆盖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返盐,并以草还田解决盐碱地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板结等问题;建设全自动智能滴灌设施,避免大水漫灌、越浇越碱,小管滴流直接灌到果树根部……这些治盐碱、强管理的办法,让当地梨农大开眼界。


树冠小了,大型机械能开展行间作业,这让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的张晓冬有了施展拳脚的空间。他引入了无人拖拉机、无人植保机、自动化抛粪机、半自动采果机等一批智能设备,为梨园进行科技赋能。


就这样,冀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梨树逐渐长起来。现在,密植梨园亩产量突破3000公斤,比传统梨园的亩产量高,优质果率超91%。


在张晓冬的规划里,他并不急于把梨园做大,而要让更多高精尖的技术融入日常种植,把这片梨园打造成碱地梨种植标杆,让家乡的梨产量更高、口感更好,带动更多梨农增收致富。


如今,前来“取经”的梨农越来越多,张晓冬会把“四化”密植技术和相关种植规范仔细讲给他们听。目前,周边已有4个种梨大户用上了密植技术。


这几年,张晓冬的梨园挂上了河北省研究生工作站、河北省农业创新驿站等一块块新牌子,不少业内专家带队到这里搞科研,探索盐碱地上增产增收的新路径。“当前,正在培育的梨果新品种有10多个,我们将择优规模化种植,让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他说。


创建合作社联盟,给盐碱地上的茴香创品牌


盐碱地里种出的茴香,你吃过吗?


4月2日,海兴县康源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蔬菜大棚里,一行行绿油油的茴香长势喜人,工人正忙着收割、择菜、打捆。


“这是我们当地的南齐茴香,每年播种一次,一年可收割6至8茬,这已经是今年的第四茬茴香了。”海兴县康源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刘雪竣说,这里的地大部分是轻度盐碱地,但灌溉用水并不苦咸,适合种植茴香。现在,他们是订单式种植,产品直供北京、石家庄、天津等地的商超。


70后的刘雪竣,立志要当新农人。他不仅是合作社联合社的理事长,还是海兴县张会亭镇双庙村党支部书记。


张会亭镇有着60多年的南齐茴香种植历史,但以前都处于农户小规模分散种植状态。为了更好地利用盐碱地、壮大村集体经济,在张会亭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2022年,刘雪竣联合北齐村、南齐村等10个村,成立了海兴县康源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采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打造特色蔬菜种植区。


“我们合作社负责流转土地,提供标准化种植服务,南齐蔬菜交易服务中心负责联络各大市场、商超,实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农户可通过流转土地拿租金,还可以到合作社打工。”刘雪竣说,有了这一模式的助力,南齐茴香正在加快走上产业化经营之路。


如今,南齐茴香已通过绿色产品认证和有机产品认证,被评为“河北省蔬菜精品”,获得了“沧州时蔬”区域公用品牌的使用授权。


品牌茴香种植,不仅铺绿了盐碱地,也给张会亭镇因地制宜发展盐碱地特色种植打开了新思路。目前,全镇共建设高标准果蔬大棚185个,探索出了西红柿、甜瓜等多种特色果蔬种植,让村集体和当地农民实现了双增收。


作为河北省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县,近年来,海兴县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盐碱地特色种植产业。截至目前,全县7个乡镇共成立合作社191个、家庭农场157个,打造2个旱碱麦万亩高产片区、3个千亩示范片区、8个百亩攻关片区,培育出“南齐茴香”“茶棚甜瓜”“海兴碱梨”等盐碱地蔬果特色品牌。


用北斗种地,打造盐碱地上的无人农场示范基地


4月5日,沧州市沧县兴济镇的盐碱地里,节水喷灌设施不停旋转,为大片的麦田灌溉。


“小麦陆续进入返青和拔节期,正是春季灌溉的大好时机。”沧县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宸说,灌溉已经进行了10天,再有7天就全部灌溉完毕了。


张宸是一名90后新农人。2013年,她从河北农业大学植保专业毕业后,便一头扎进家乡的盐碱地,经营起沧县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共流转土地1.07万亩,托管土地7.3万亩。


“不管是破解‘谁来种地’难题,还是发展智慧农业,都离不开现代化农业机械装备的支撑。”她说,现在,合作社大部分麦田都用上了节水喷灌设施。给麦田追肥,用的是装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自动驾驶农机。


用北斗智慧种田,是张宸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文章的精彩一笔。她是沧州第一个用北斗种地的农民,乡亲们也因此都叫她“北斗女孩”。


这两年,合作社的自动驾驶农机在盐碱地派上大用场:调试完系统,定位好地块,规划好路线,大型农机便开始作业了,播种、收割、平整地块、植保,样样行!


只要规划好路线,不用人驾驶,自动驾驶农机就能匀速直行,偏差控制在2.5厘米之内。相比于传统农机,自动驾驶农机可提升20%至30%的作业效率,每亩地可节约种子20%左右。


以麦田追肥作业为例,传统农机施肥,一亩地要用40公斤肥料,而自动驾驶农机施肥,一亩地只需25公斤肥料。


现在,合作社的340台农机都装上了北斗系统,播种、收割、植保,都是自动化。


“智慧种田,盐碱地上大有可为。”张宸说,2025年,合作社还要建设3000亩的无人农场示范基地,依托北斗系统,一部手机就可以实现农田水肥一体化灌溉。


盐碱地上,“北斗女孩”的智慧种田路,越走越宽。




来源:沧州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