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省邯郸市持续深化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创新,探索推出绿色账户机制,通过量化企业的绿色行为,助力企业绿色价值变现。这一机制的实施,不仅激励了企业加快绿色转型步伐,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系统梳理企业绿色资产和绿色绩效
“邯郸市绿色账户机制的核心在于对企业绿色行为的量化评估。这一机制通过综合考虑企业的绿色资产和绿色绩效,实现对企业绿色发展水平的精准‘画像’。”邯郸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清龙向记者介绍。
据介绍,绿色账户包括绿色资产和绿色绩效两部分,其中,绿色资产是对企业排污权、碳排放权、可再生资源、生态产品等“可变现”的资产价值进行评估;绿色绩效是对污染物排放水平、碳排放水平、能源清洁利用、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环保绩效评级等绿色行为进行评估,二者综合形成企业绿色发展水平的精准“画像”。
“我们以企业的绿色资产为基数、绿色绩效为杠杆系数,计算出企业绿色账户总值。在应用激励机制方面,将绿色账户作为银行授信的重要依据,突破了传统的环境资源要素难以用于抵押增信的制约,打通了企业绿色价值变现通道。”李清龙介绍。
2024年,邯郸市试点完成钢铁、焦化、炭素3个典型行业的绿色账户创建,评估形成企业绿色资产111.8亿元,提升了企业资产增值空间。
绿色账户的创建,使企业零散的绿色资产和绿色绩效得以系统梳理,形成了一套可操作的指标体系,不仅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认识自身的绿色发展水平,也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今年,邯郸市将拓展绿色账户创建范围,计划完成4000家左右,实现对占全市80%以上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的重点行业企业全覆盖。”李清龙表示,有了这些量化数据,可以更精准地掌握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绿色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补短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
让绿色账户与绿色信贷挂钩
“我们企业是一家生产锂电池负极材料、增碳剂、煅后焦的制造企业。近年来,我们投入资金提升污染治理水平,建设余热蒸汽、余热发电项目,废气余热得到综合利用。在绿色账户评估中,企业总额在全市17家生产型炭素企业中排名第一位。”曲周县中驰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斌介绍,得益于绿色账户,企业在临时性流动资金短缺时,获得了银行的信用贷款。
邯郸市生态环境局第一时间向金融机构推送了企业绿色账户总额及相关信息。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邯郸分行在综合评估了企业绿色账户资产后,给予1000万元信用贷款支持,解决了企业燃眉之急。
充分发挥绿色账户的激励作用,邯郸市通过信息共享,让绿色账户与绿色信贷挂钩,使企业绿色资产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帮助金融机构更精准地投放绿色信贷。
截至目前,邯郸市生态环境局会同中国人民银行邯郸市分行积极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以绿色账户等环境指标为参考,促成向9家企业超130亿元授信,已发放97亿元,让绿色低碳发展的企业享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
2024年,邯郸市绿色金融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全市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2.5%,居全省第一位,连续11个季度保持40%以上的高增速。同时,指导邯郸钢铁集团、河北太行钢铁集团获得转型融资42.72亿元,成功推动全省首批转型融资在邯郸落地,推动绿色转型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邯郸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高宏业介绍说:“我们将持续指导辖内金融机构用足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拓宽转型金融覆盖面,扩大绿色债券规模,推动邯郸市金融支持绿色降碳取得新成效。”
此外,邯郸市还积极探索通过排污权交易等方式,进一步实现企业绿色资产的变现。2024年,全市排污权二级市场交易金额达到1505万元,多家民营企业通过参与排污权跨区交易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邯郸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潘正道介绍:“下一步,邯郸市将鼓励更多金融机构基于绿色账户等环境数据,开发特色金融产品,支持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同时,探索更多应用场景,比如,通过企业绿色账户对园区和县(市、区)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构建企业—园区—区域‘三位一体’评价应用体系,探索出对典型工业城市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评价新路径。”
将ESG评价结果应用于绿色金融
在建立绿色账户机制的基础上,邯郸市还积极开展ESG评价工作,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信用水平和品牌价值。
邯郸市高度重视ESG评价工作,将其作为引导企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制定了详细的ESG评价指标体系,聘请专业技术团队进行评价。
2024年,邯郸市选取上市公司、国有企业、钢铁行业等30家企业试点开展ESG评价,从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维度逐一评价分析,评出AA级企业6家、A级企业11家,BBB级10家、BB级3家。通过对这些企业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进行全面评估,形成了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同时,邯郸市还积极探索将ESG评价结果应用于绿色金融等领域。通过将ESG评价作为银行授信的重要依据,引导银行更加积极地支持绿色低碳发展项目,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李清龙表示:“今年,邯郸市将进一步拓展企业ESG评价范围,拟对全市钢铁、焦化、建材、煤炭洗选、炭素、紧固件、电力等7个重点行业280余家企业开展评价,努力实现重点行业企业评价全覆盖。”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