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秦皇岛市司法局聚焦法律援助民生工程,持续推进扩面提质、优化法援服务,把应援尽援、应援优援落到实处。2023年法律援助被列入民生工程以来,全市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9544件,通过法律援助案件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真正把政府民生工程做成了暖心工程。








坚持品牌引领

 精准护航“重点人群”


图片


全市深化“法援护苗”行动,组建“专家型”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律师团队,设置私密谈话业务接待室,培育“红领巾”法律援助宣传员,扩大“小虎子”法援护苗明星队伍,以“小手+大手”营造“法援护苗”新格局。护苗行动开展以来,全市共办理未成年人援助案件800余件。巩固“安心行动”品牌,全市开展“法援在一线 护航新就业”活动,市司法局与人社、住建部门建立“援调诉裁”对接机制,在建筑工地开办“农民工法律援助夜校”,为劳动者开辟维权绿色通道。3年来,全市办理农民工援助2270余件。提升“助老助残”温度,全市对老年人婚姻家庭、继承、赡养以及残疾人权益保障等问题开展专题法律宣传,对行动不便老年人、残疾人申请援助提供上门服务,并指派有耐心、经验丰富的律师代理,3年来受理老年人、残疾人援助案件510余件,社会反响良好。







坚持创新赋能

 打通法援“暖心通道”


图片


立足为群众提供“在身边”的“法律顾问”,全市优化12348热线全天候服务,与律所签订专项服务协议,强化律所组织、管理热线直接责任和能动性,严格落实来电回拨制,确保热线接通率98%以上。立足创新“点援制”服务,全市制作《法律援助私人订制产品名录》,将法律援助从“供应式”向“点餐式”转型,有效提升法律服务精准度。全市创新“互联网+法律援助”服务,搭建法律服务“云平台”,通过远程视频为不便到场的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通过网上全流程办理,开展“邮寄办”服务套餐,拓展了“家门口”服务途径。为推进“更便捷”服务,全市建立并落实窗口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容缺受理制,持续提供预约服务、延时服务和上门服务等,满足服务对象特殊需求,解决受援人困扰。







坚持机制搭桥

 构建法援“服务矩阵”


图片


着眼便民,秦皇岛市级及9个县区全部建成法律援助中心,建成2450余个村(社区)法律援助联系点,设立211个涵盖重点行业领域法律援助工作站,并开通法律援助机构及站(点)信息电子地图,方便群众寻求法律援助。市司法局加强与公、检、法部门协作,深化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工作,实现法律援助办案无缝衔接。市司法局联合民政部门开展法律援助经济困难状况核查,推动经济困难状况诚信承诺制度落实;与人社部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劳动仲裁与法律援助实现有效对接;联合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部门常态化开展专题活动,有效扩大法律援助社会影响力。立足办成事,突出“一站式”服务,全市依托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深化“法援+调解”“法援+公证”“法援+鉴定”服务,对申请援助的群众优先引导通过调解解决纠纷,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当事人,公证机构、司法鉴定机构及时落实减免费用政策,提高了纠纷解决成功率。







坚持管评并举

 守牢办案质量“生命线”


图片


坚持专业人干专业事,统筹全市律师资源,遴选254名精干律师组建法律援助律师库,分设民事行政、刑事两个子库和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服务、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两个专门团队,并建立入库退库机制,定期更新入库人员,为市县两级指派律师提供专业保障。建立法律援助案件全过程监管机制,制作办案过程提示卡,实行律师带卡办案,确保办案不缺环节不缺项。建立法律援助中心跟踪办案制度,随时掌握办案进度,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坚持司法行政机关、法律援助机构旁听庭审和回访当事人制度,定期通报律所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情况,确保办案全过程有效监管。立足严格常态化质量评估,全市实行法律援助“一案一卷一评”制度,建立“县区自评+市级抽评+部省专家指导”的案件质量评估机制,县区常态化自评,市级定期抽评,疑难问题请部、省专家集中指导,并制定包干计划,评估团队成员分组包干参与县区自评,解决基层自评专业力量不足问题。市级抽评采取“评估+培训”方式,及时纠正办案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律师规范化办案水平。同时,坚持“不合格卷不归档”,有效促进办案质量提升。2023年以来,全市法律援助机构收到受援人感谢信函、锦旗60余封/面,秦皇岛市参加全国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连续2年实现刑事、民事案卷“双优秀”。



来源:河北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