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果子中总膳食纤维含量大于70%,是制作高端饮品的好原料。”走进承德瑞泰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颗颗鲜红饱满的山楂在分拣流水线上滚动跳跃,技术负责人周沫随手拿起一颗,从色泽、果型、甜酸度等方面为笔者讲解优质果的各项标准。

优质是兴隆山楂打造精品农业品牌的核心。近年来,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山楂产业从传统种植向“科技种植—品牌营销—农旅融合”全产业链升级,实现了从“生产链”到“共富链”的跃进。2023年,“兴隆山楂”品牌价值突破73.24亿元,位居《国家地理标志山楂品牌价值排行榜》第一位。2024年,兴隆山楂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成为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亮丽名片。

兴隆县以标准化建设夯实品牌基础,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2.1万亩。

“产业医生开方”让传统种植迈向智慧产业醺


“以前觉得剪得越多产量越高,现在才知道要科学留枝。”在兴隆县六道河镇的山楂种植基地,果农王建国正带着几位村民学习科技特派团专家讲授的“三叉六股”修剪法,他说:“这种新修剪方式,让山楂园亩产从800公斤提升到1300公斤,优果率更是从60%提高到83%。”

王建国提到的科技特派团是由河北省山楂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常学东带队,包括两位院士在内以及21家科研单位力量组成的专家团,这也是当地政府为产业发展开出的一剂“良方”。

“兴隆县素有山楂种植的深厚历史底蕴与传统优势,但过去因栽培管理模式粗放,加之缺乏先进技术支撑,导致山楂产量低、品质欠佳,难以卖出好价钱。山楂一度成为困扰果农的‘伤心果’。为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我们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核心抓手,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兴隆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凌国东说。

为此,兴隆县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先后建成了河北省山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北省(承德)山楂产业技术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常学东团队正是这一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做‘产业医生’,哪里有问题就去哪里开方子。”常学东说。

三年来,这些“产业医生”扎根兴隆,针对山楂种植的痛点问题,研发推广了“傻瓜式”种植技术包、精准施肥方案等多项提质增产技术。

“这个技术包把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都简化成图示说明,以前看书学不会,现在看图就能操作,让我们这些农民都能照着做,真是太方便了。”果农李淑芬拿着技术包手册高兴地说。

这些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的技术,让兴隆县山楂种植水平整体提升。2023年,在遭遇春旱的情况下,全县山楂总产量仍达到19.6万吨。

兴隆县科技特派团的脚步不仅停留在果园,他们还针对全县龙头企业开展一对一技术诊断,累计解决行业难题27项。

在承德桦维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科技特派团研发的“无硫护色技术”正在应用。“传统果脯加工要用硫黄熏蒸,现在用复合酶替代,产品保质期得到延长,还拿下了欧盟有机认证。”企业负责人张静说,公司刚刚签订了一份德国订单。

如今,在兴隆县的山楂种植基地,山楂产业正逐步迈向精准化、数字化的智慧农业新模式。“以前浇水、施肥全凭经验,还要四五个工人轮班干,从早浇到晚,现在手机APP就能查看土壤墒情、气象预警,还能远程控制滴灌系统,只要按下自动喷灌开关,十几个小时就把园区浇透了。”种植大户赵东看着长势喜人的山楂树,满脸笑意。

目前,兴隆县正在建设智慧山楂示范园,配备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病虫害AI识别系统和果园环境监测站,实现节水、节肥、降低人工成本的智能化管理,这一数字化种植模式正拓展至全产业链。

在河北天枢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兴隆山楂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项目平台”系统,可以看到县域山楂产业资源情况,不仅涵盖智能种植管理,还汇集了加工、销售、社会服务、金融保险、物流仓储等全链条信息。该系统已覆盖全县4.6万户果农和数十家重点地方企业,通过实时采集生长环境、市场行情等多元数据,为农户提供从精准种植到销售指导的全方位服务。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兴隆山楂的智慧化实践正在成为山区特色农业转型升级的样板。


夯实品牌让初级农产品成为高附加值商品醺


“我经历过1公斤卖到15元的喜悦,也体验过120筐山楂从天津只换回半车旧纸箱的辛酸。但我始终没放弃……”兴隆县南天门乡石庙子村村民于长国说。

有着多年种植经验的于长国深知没有标准化种植的苦楚——品质参差不齐的山楂,要么卖不上价,要么根本无人问津。正是这些深刻教训,让兴隆人认识到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兴隆县以标准化建设夯实品牌基础,2018年制定“地理标志产品兴隆山楂”省级地方标准;2020年制定并提交省级标准1项,拥有市级标准3项、企业标准4项。通过严格执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标准,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2.1万亩,其中6000亩获得有机食品认证。这些标准化工作确保了产品品质的稳定性,为品牌价值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系列举措实施后,兴隆山楂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土特产。为了实现质价齐升的目标,当地政府继续在增加产品附加值上发力。

在兴隆县山楂农业科技园区内,全自动化的生产线正将一颗颗山楂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

“我们不仅生产传统的山楂糕、果丹皮,还开发了医用果胶、山楂酵素、黄酮提取物等高端产品。”园区负责人司铁柱表示,目前,园区已培育名牌产品6个,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9家,有力促进了全县山楂产业发展和产品创新。

据介绍,园区企业已累计投入研发资金3.5亿元,取得专利技术63项,研发出来的产品成功应用于保健品、化妆品等多个领域,让兴隆山楂实现了从初级农产品到高附加值品牌农产品的华丽转身。

目前,“兴隆山楂”区域公用品牌已覆盖全国280个城市,山楂深加工产品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售价较原产地高出30%。

“对于兴隆人来说,小山楂就是一碗饭,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兴隆人。”兴隆县县长尚晓辉说,通过产业链的持续延伸和价值提升,这颗小小的山楂,已经打出了精品农业品牌,真正成为兴隆人民增收致富的“金饭碗”。



走向世界的小红果鼓起了群众的腰包


走进兴隆县六道河镇周家庄村的帮扶车间,工人正在将脱核的冰冻山楂制成一串串的冰糖葫芦,新研发的“红豆黑巧克力”“香芋白巧克力”等小串冰糖葫芦,已成功打进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市场,为炎炎夏日增添阵阵清爽。这条冰糖葫芦生产线,采用去核机加工,提高了工作效率,带动村民4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人均年增收3万至4万元。

目前,兴隆山楂栽培面积已达22.58万亩,年产量高达25万吨,面积、产量均居全国县级首位。为助力兴隆山楂这一精品农业品牌,该县重点打造经济开发区、半壁山、蓝旗营3个食品加工产业聚集区,通过发挥产业集群协同力量,助推林果产业提质升级,实现农户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的多赢局面。

在兴隆县半壁山食品加工产业聚集区,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兴隆山楂出口加工产业园区已完成一期建设。高老太食品(兴隆)有限公司是首批入园企业之一,现有工人60余名。通过产业链的持续延伸和价值提升,兴隆山楂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我们的产品所用原料为兴隆铁山楂一级果,收购价在每斤3元至5元,每年收购量在3000吨以上。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各大城市,还出口到加拿大、美国、韩国等国家。”高老太食品(兴隆)有限公司负责人冯迎春说。

为了让兴隆山楂走向世界,半壁山食品加工产业聚集区采取“财政资金+衔接资金+社会资金”模式,打造兴隆山楂出口加工产业园区项目。项目规划总投资1.2亿元,通过国控集团出资拿地、衔接资金建设厂房、企业资金购置设备,实现企业轻资产入驻。现园区已入驻企业5家,年产值1.8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

在扶持山楂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兴隆县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农业采摘、观光旅游、产业园区建设”的三产融合可持续循环发展的立体产业链条,推动建立的“三金模式”(土地流转金+务工薪金+分红股金),让农户分享到产业链增值收益。

脱贫户屈海军将家里的几亩山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获得3000元土地流转金,他同时在山村怡岭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务工。“不算别的收入,仅靠在合作社打工,每年收入就有两万多元,年底还能根据合作社的运营情况拿到分红。” 

像屈海军一样,兴隆县有5.5万户农民通过合作社实现稳定增收。

兴隆县副县长孟庆华说,“我们将继续加强示范引领,优化政策扶持,强化指导服务,推动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助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为进一步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兴隆县创新推出“山楂+”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全县建成多个特色观光采摘基地和山楂主题文化园,打造了“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养生”的全季旅游产品体系。

位于兴隆县青松岭镇的山楂采摘园占地650亩,主要品种为秋金星、雾灵紫肉和铁山楂等。山楂花开的季节,那里漫山遍野一片花海,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随着“山楂花海”成为网红打卡地,当地村民纷纷转型吃上“旅游饭”。

在青松岭镇的山楂花海中,“宇沐凡舍”民宿老板郭雅慧正忙着招呼游客。“以前靠种地一年收入不到两万元,现在开民宿,光是赏花季两个月就能赚5万多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郭雅慧乐呵呵地说。

目前,该镇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发展农家院、特色民宿共91家,真正实现了“一朵山楂花,富了一方人。”

“一枚红果,兴隆一方。”在科技与品牌的双轮驱动下,小山楂正在撬动着乡村振兴的大产业。兴隆县山楂产业的实践表明,只要找准特色,在科技引领、品牌赋能的助力下,小特产也能做成大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18期